導賞文章
導演暨編劇
冼振東博士
「沒有想像力的人不配治史!」——英國歷史學家Hugh Trevor-Roper
既然治史需要想像力(實據越少越需要想像力),編歷史劇所需要的想像力只有更甚。「治史」用想像力盡量還原真相;「編劇」用想像力盡量緊扣主題。《驃騎鐵將霍去病》一劇的主題是「毋負韶華」:透過霍去病極短暫而又(政治上)極璀璨的人生,講一個珍惜光陰發揮天賦的故事。
為了彰顯主題,最重要的是建構霍去病的成長過程。除了人不可能一出世就愛國,在戲劇上看主角成長一定吸引過一味治亂興衰。史料曾記載霍去病喜歡蹴踘(踢足球),我就想像兒時霍去病是一個只顧蹴踘的天真小子,後來卻利用這份天賦做大事,報效國家。這與同樣以打殘匈奴成名的舅父衞青,有顯著分別。
漢武帝在劇中也有別於一般人認為的皇帝形象。我刻意塑造漢武帝是一個眼光獨到、唯才是用的出色CEO,至使張騫衞青霍去病等才華橫溢者能光芒四射,造就大漢豐功偉績。
構思故事時加入了三個虛構的女性角色:寧安公主、桑無垢、桑宜。除了以去病桑宜的愛情線平衡一下這個政治陽剛味甚重的故事外(順帶一提,「桑宜」一名取自內地作家掩卷的歷史小說《鉄血名將霍去病》,但沒有用上當中情節),寧安公主及桑無垢都有重要的象徵意義:寧安公主象徵和親政策的失敗,桑無垢則象徵漢朝匈奴永遠無法和平共存。
漢武帝遭桑無垢企圖行刺當然是虛構事件。觀眾或許會問,武帝既多次以衞青領軍與匈奴全面衝突,何解桑無垢仍要效法曹沫荊軻,行刺皇帝呢?我的解釋是:桑無垢對匈奴單于伊稚斜恨之入骨,但當時資訊並不流通,桑無垢不肯定武帝會否繼續主動打擊匈奴,直至伊稚斜被殺為止。而我亦想像桑無垢桑宜姊妹一定經過激烈爭論,最後才因性格使然而分道揚鑣:桑無垢效法曹沫要漢武帝承諾誅殺伊來斜、桑宜則混入軍中殘殺匈奴人洩憤。
有些歷史事件的時序為了戲劇需要而調動。例如「二王投降」與「父子相認」都是史實,但霍去病親自接受二王投降而最後休屠(音“扭除”)王反口不降遭渾邪王所殺,都不可能是在匈奴大營內十幾分鐘之間的事;而霍去病是成為「冠軍侯」之前已跟親爹相認,但到了他成名之後才有能力為霍仲孺買田地建大宅,並帶弟弟霍光回去長安,使霍光成為西漢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。
希望大家喜歡這個關於「毋負韶華」、「假作真時真亦假」的戲劇故事。
謝謝。
